近日,澳彩网-澳彩app-澳门彩票网官方平台 姚长江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《德国应用化学》(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)发表题为” Hydrogen-Bond-Stabilized Organic Potassium-Ion Full Cell Operating at −40°C”的研究论文(DOI: 10.1002/anie.202515475),该工作第一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卫生,通讯作者为姚长江教授和梅仕林研究员。
当前,极端环境下的能源存储需求日益迫切,但适用于低温环境的高性能电池体系仍然匮乏。钾离子电池(PIBs)因钾资源丰富、成本较低,且电化学机制与锂离子电池相近,被认为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候选体系。然而,其在低温条件下性能显著下降,关键瓶颈之一在于缺乏能够稳定工作的正极材料。相较于刚性结构的无机正极,有机正极材料凭借其柔性骨架和可调控的分子结构,在适应钾离子大半径嵌入/脱出方面更具优势,理论上更有利于低温下的可逆储能。然而,该类材料普遍存在导电性差、易溶解、循环稳定性不足等问题,在低温环境下进一步加剧,导致容量衰减迅速、倍率性能受限。因此,如何在保持其柔性可逆特性的同时,通过分子设计提高导电性、结构稳定性和抗溶解性,是发展低温钾离子电池的关键。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氢键稳定的有机小分子正极材料—1,4-二氢并[g]喹喔嗪-2,3,5,10-四酮(BQXTO)。该材料利用分子间氢键(N–H···O)与π–π堆积作用的协同机制,在结构与性能方面实现多项突破:
(1)电子结构调控:氢键作用显著降低了材料的LUMO能级并缩小带隙,促进电荷离域与电子迁移,从而大幅提升分子导电性。
(2)结构稳定性增强:氢键网络与π–π堆积共同构建了稳定的分子堆积结构,在钾离子嵌入/脱出过程中有效缓解体积应变,实现高度可逆的结构稳定。
(3)电化学性能优异:基于BQXTO组装的全电池(BQXTO||HC)不仅在常温下表现出优越的电化学性能。即使在–40°C的极端低温条件下,仍能保持188 Wh kg-1的高能量密度,循环2000圈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8.2%,同时在高倍率运行中展现出出色的可逆性,其综合性能优于多数已报道的钾离子全电池体系。
图1. (a) BQXTO样品的合成路线示意图。(b) AQ、BCQDO、BQXDO和BQXTO的FTIR图谱。(c) BQXTO的HRTEM形貌图像及XRD图谱。(d) 约化密度梯度(RDG)与电子密度符号函数sign(λ₂)ρ的散点分布图。(e) 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获得的氢键(HBs)作用强度及π-π堆积相互作用能数据。(f) AQ、BQXTO、2BQXTO及对比化合物ACTO的分子轨道能级分布:最高占据分子轨道(HOMO)、最低未占分子轨道(LUMO)及能隙(Eg)计算值对比。
图2. BQXTO正极的非原位光谱分析,(a) XRD图谱,(b) FTIR图谱,(c) 高分辨率O1s XPS精细谱,(d) pDOS分布图,
(e) BQXTO钾存储过程模拟及其对应的分子结构演变示意图。
图3. BQXTO-HC全电池的性能评估。(a) 全电池在0.2 mV s-1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;(b) 在0.2 A g-1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;(c) 充放电曲线;(d) 倍率性能;(e) 不同电位下的原位EIS测试;(f) 在10 A g-1电流密度下的长期循环稳定性测试;(g) BQXTO||HC全电池与文献中代表性钾离子全电池的性能对比。
图4. HC||BQXTO全电池在-40°C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。(a) BQXTO||HC全电池的结构示意图;(b) dQ/dV曲线;(c) 0.2 A g-1电流密度下的循环性能;(d) 已报道钾离子全电池的能量密度与低温适应性对比图;(e) 1 A g-1电流密度下的长期循环稳定性测试。
该工作首次在低温钾离子电池中验证了氢键与π–π协同作用对于提升有机正极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性,提出了一条兼具电子结构调控与结构稳定性增强的分子设计新路径。未来这一策略有望推广至更多有机电极分子体系,为实现极端环境下的高性能储能提供理论指导与材料基础,推动低温PIBs在寒区交通、极地科考、航空航天等场景中的实用化应用。
文章链接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002/anie.202515475